四川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川西高原上“超级充电宝”诞生记
2025年06月03日 09:53:57 来源:阿坝日报
从成都市区出发,沿着不断攀爬的地势,驱车约5个小时,爬升至海拔高度约3600米的红原县安曲镇,映入眼帘的是光伏板集聚形成的“蓝色海洋”。5月29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四川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四川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在这里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追光”,获取清洁“能量”,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作为我省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又有怎样的“魔法”?
克服万难 点亮绿能之光
海拔高、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有效发电时间超过1800小时,富集的太阳能资源为发展“阳光经济”奠定了有利自然条件。中建二局四川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项目组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规划建设总装机规模250兆瓦的光伏电站,包含76个光伏阵列区,共计安装45万块单晶双面光伏组件。为保障电力稳定输出,项目建设有1座220千伏升压站并配置磷酸铁锂电池集装箱储能系统,总占地面积达8000亩。
该项目建成后既能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又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但挑战也不容小觑……
“冬季风力可达九级,气温低至零下20℃,积雪厚度可达16厘米,高海拔、低气温、季节性冻土、复杂的地质结构给项目施工带来了诸多困难。”中建二局四川阿坝红原雅克光伏电站项目部指挥长赵海龙介绍,面对极端环境,项目团队挂图作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仅用15天就打通20公里的施工道路、架起约100米长的钢桥,为施工现场及物资运输提供了基础保障。项目于2024年9月启动建设,施工高峰期,有1500多名建设者同时作业,240多台机器齐上阵,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
因地处高原,含氧量仅为平原60%左右,为缓解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项目组设置了2座高原氧舱,帮助施工人员快速恢复身体机能,有效缓解高原反应。“有时候干活出现呼吸急促喘不上气的情况就来这里吸氧,脑子一下子就清醒了许多。”项目部工作人员刘利打趣地说。
中建二局项目团队发扬“老西藏精神”,克服缺氧、高寒、低温等困难,把“缺氧不缺精神”投入到光伏组件等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中,推动项目实现高品质履约。
创新赋能 开启智造新程
在零下20℃的川西高原施工是什么体验?冻土硬如钢铁,寒风利如刀割。为确保进度,项目团队创新应用多项技术,赋能项目智慧建造。
创新打桩工法,攻克冻土难题。项目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土地反复冻融,土层多为冻土,下面还有坚硬的岩石、杂乱的碎石,复杂的地质环境让打桩施工难度成倍增加。为此,项目部采用“先引孔、后回填”施工工法,提升施工效率,20天就完成15万根光伏桩基施工。
为混凝土“盖被子”,保证工程质效。升压站是项目最关键的“心脏”,扮演着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中心枢纽角色。在安装过程中,施工团队采用定制化运输方案,设置施工暖棚,利用棉毡、防火棉被、防雨布“添衣加被”的方式进行封闭作业,让棚内温度持续保持在25—30℃之间,75天便完成升压站、储能站全部施工任务。
借力光伏机器人,提高施工效率。由于施工面积广阔,加之施工人员高原反应强烈,项目组用上了光伏板铺装机器人进行光伏组件安装,单台光伏板铺装机器人每小时可铺设80—100块光伏板,作业速度是同等人工的4倍,仅45天便实现200兆瓦装机全容量投产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一座50兆瓦储能电站配置的磷酸铁锂电池集装箱储能系统,就像是一块巨大的“充电宝”,在2小时内就可充电或放电10万度。白天光伏板收集的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后就存储在这里,夜晚便能够稳定地为电网送电。由于该系统采用了新型构网型储能技术,使其不仅具有“超级充电宝”的功能,在电网出现波动时,还能发挥稳压和调频作用,保障电网的稳定与安全。
绿能共生 铺就生态富路
红原县安曲镇拥有优质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中建二局建设者们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项目实施破坏了草皮,光伏板挡住了阳光,没有了牧草,家里的牛吃什么?”这是当地牧民扎西达瓦在工程实施前最大的担忧。的确,项目地处高原草地,建设升压站和储能电站需将草皮带土剥离,这对高原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为保护好高原草甸,项目组在专业指导下,创新采用“起—存—养—复”四步法,建设了2000平方米智能暖棚。“把光伏板下面的草甸分块剥离,移到暖棚里分层堆码、培育,待光伏板安装完工后再进行回铺,从而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赵海龙介绍,暖棚采用高透光材料,配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草甸如“绿色魔方”整齐码放,水雾系统定时喷洒,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草甸存活率可达95%。
“我们充分考虑到当地牧民的放牧需求,支架最低点距地面2米。”赵海龙说。如今,漫山遍野的光伏组件既能充分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草地水分的蒸发,还能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可谓发电、畜牧两不误。
按照项目规划,这座省内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年发电量达4.5亿千瓦时,可满足21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每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相当于植树2000万棵,为我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这一“阳光经济”标杆工程,正化作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让绿色能源与生态经济双轮驱动,使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得以同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阿坝典范建设打造出“红原样板”。
薛艳丽 彭明燕 记者 潘金燕
编辑:刘亚宇
![]() |